在湖北省黄石市白杨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人社部门和村两委人员掰着手指头,为村民深入浅出介绍集体经济分红与养老保险补助的益处。通过算“前后账”“经济账”和“养老账”,引导村民将“分红钱”变为“养老钱”。

2023年以来,黄石市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作为健全社保体系的突破点,通过普惠补助、帮扶补助、激励补助“三结合”的办法,做细做实集体补助“第三支点”,为全省缩小城乡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保障差距探索了一条“黄石路径”。

从无到有 开出“第一单”

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确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集体补助,制度有设计、政策有规定、群众有期盼、集体有积累,既是短板弱项,更是民心所向。

自2022年起,全国部分地方开展集体补助试点,探索做实集体补助。湖北省人社厅将集体补助纳入2023年改革项目之一,在工作基础较好的黄石市和宜昌市分别选定一个社区、村开展试点。

黄石市市委、市政府将集体补助放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中谋划,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列入2023年市委改革项目、市政府工作报告,每月实行“双调度、双督办”。经省、市多次调研,最终确定在阳新县城东管理区白杨村开展试点。

白杨村位于阳新县中心城区,辖9个村民小组共2959人,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和门面、商业体等收入。在省、市人社部门精心指导下,该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试点方案数易其稿,经“两委”商议、村民评议、大会决议,最终经全村9个小组的675名村民大会举手表决、签字确认,获得全票通过。

2023年9月7日,白杨村首批集体补助6.54万元缴纳入库,开出了全省集体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第一单”。通过“缴纳一批、补助一批”的方式,当年12月14日,又顺利将第二批集体补助4.42万元缴纳入库。至此,白杨村累计对516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员集体补助10.96万元,人均补助212.4元,最低补助200元、最高补助900元。

从粗到细 算好明细账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开展试点工作,不能简单论集体经济收入强弱,也不能在补助上粗糙“一刀切”,而是既要评估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又要体现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标准。

湖北省人社厅和黄石市人社局先后14次到阳新县现场指导,本着可持续、可复制的理念,坚持易操作、易落实的思路,细化工作流程,细分补助标准,细心服务群众,将试点工作各个环节精细精准、落细落实。

“集体补助试点工作无样板可复制,只有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村民支持是基础,集体经济是支撑,量力而行是原则,规范程序是关键。”阳新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副主任明廷华说。

黄石市人社部门会同村“两委”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出拟定流程、锁定对象、确定标准、锚定兑现的“四步工作法”,采取“村民缴费、统一登记、集中公示、统一补助”的措施,实现单位申报、人社审核、税务扣款、银行入库、社保记账全业务流程畅通衔接,建立“三表一册”,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0岁的汪祖家和妻子叶作群是低保户,当地政府已按最低标准400元为其代缴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此次,作为烈军属的夫妻俩的缴费额提高到1000元,差额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白杨村为全村像汪祖家这样符合补助条件的39名特殊困难村民共补助11700元。

试点村集体补助标准采取普惠补助、帮扶补助、激励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对象身份类别,明确了“2366”补助标准,即当年缴费人员每人每年补助200元;政府代缴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兜底补助300元;烈军属及作出特殊贡献村民的直系亲属补助600元;获得各级(包括村级、镇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荣誉的村民,在普惠补助200元的基础上,分别增加100元、200元、300元、400元、600元和800元等6个不同等次的集体补助。

从点到线 扩大试点范围

“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有320万元,今年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档次和标准,并形成可持续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村民。”白杨村村委会主任马先加说。

风正潮平好扬帆。白杨村的试点成功,辐射到周边的新塘社区和彭山村。新塘社区毗邻国家湿地保护区,果园采摘、乡村旅游、花卉苗圃、茶叶等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130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新塘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亮说:“集体补助是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将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缴费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黄石市所辖县(市、区)多个社区(村)积极申报集体补助试点,本着规模适度、逐步推开的原则,近日,黄石市申报阳新县新塘社区、彭山村和大冶市五星社区开展试点。

4月8日,湖北省人社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居民参保缴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推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目前,全省已申报20余个村(社区)开展试点。

(中国劳动保障报)